中国五大名砚,你能分辨出来吗?

发表时间: 2019-07-28 11:03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中国四大名砚之称始于唐代,它们是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宋代澄泥砚崛起,今日称之为四大名砚的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加上红丝砚,应是五大名砚。事实上,中国古砚品种繁多,远不止此,如松花石砚、玉砚、漆砂砚等,在砚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澄泥砚 顾名思义,澄泥砚为泥所制,而且是烧制。产地却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说、山西绛州说、山东青州说,虽各有说法,但都没有离江河太远,古人说取河泥澄而制砚不假。只是这个制法却颇费周折,光是淘洗澄结便要一二年,出泥后“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再用黑蜡、米醋相掺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使砚台坚如铁石,润泽也胜过寻常石砚。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艺繁复而产量甚低了。加上石砚中的佳砚理当比泥砚更胜一筹,流传久远者当然比泥砚更多。到清代,澄泥砚已经没落衰微,偶有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砚池 又叫砚湖、砚沼、砚海、墨海、墨池、砚泓,是指砚中贮存墨汁的低洼处,一般都在砚堂前端及四周。

明 直径16厘米 

此砚雕刻工艺精湛,讲究造型之美.三足等距而设,云龙纹十分细腻,砚池设于其中,乃典雅精致之作 

清 蛙形澄泥砚 11×4.7厘米

此砚分为盒身与盒盖两部分,二者相扣,形如蟾蜍,质地坚细耐磨,与石无异。底部有楷书阳识“陕州澄泥”四字。

澄泥仿汉瓦延年益寿纹砚

澄泥质地坚硬细腻,所制砚仿汉瓦形,形制规整,背雕“延年益寿”四字。配红木盒,绘古松山水图。

仿汉石渠阁澄泥瓦砚 清乾隆 16.5×9.9厘米

砚为澄泥制成,澄泥色泽深沉。仿汉石渠阁瓦砚,形制俊巧,制作规整。砚上题刻“仿汉石渠阁瓦砚”。上刻乾隆御题诗,所刻文字篆法婉转流畅,雕刻规范。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品。

歙砚 歙砚别名龙尾砚,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龙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砚之中,罗纹砚最易发墨,最宜笔锋。罗纹砚中,以纹理细密的古犀罗纹、鱼子罗纹和暗细罗纹为最佳。歙砚因其石纹各异而拥有不少雅称,如金星砚,砚石中洒布金黄色点,黑地黄星,宛若夜幕繁星;罗纹砚,蓝黑细线似罗纹,细的如盘发,粗的似卷带,起波的灵动,像卵石见扁见圆;蛾眉砚,卧蚕,柳叶都似眉,长的长,短的短,有的还成双成对,恰似脸上挂双眉。另外还有鱼子纹,瓜子纹、枣心纹、算子纹、松纹、豆斑纹、角浪纹等,雕砚名家们一般都会因材琢砚,让纹彩尽量展现出自然纯朴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辉映。尽管罗纹歙砚实用价值很高,但名气并不是最大,歙砚中名气最大的是金星砚。从唐代开采歙石以来,金星砚的名气一直高居首位,被人们认为是歙砚的代表。金星砚硬度高,坚润耐磨,且越磨越亮,冲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砚中之上等佳品。

砚堂 又叫砚心、墨堂、墨道,是砚中心的研墨处,是砚的核心部位。砚石质地的优劣,使用价值的高低都在此体现。一些名贵石品,如端砚独有的“鱼脑冻”、“蕉叶白”等,在设计和雕刻时都保留在这一部位。

砚的诞生和发展 砚是何年何月由何人创造的,显然是无法考证了。今日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实物是仰韶文化时期姜寨遗址中发现的一块石砚,有砚盖,有磨杵(并非研石),砚心微凹,与汉代石砚极其相似。砚弯有陶质水盂,有黑色颜料(氧化锰)5块,砚、水、墨俱全。毫无疑义,砚诞生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汉代出现了以松烟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时又发明了纸,砚便花样翻新起来,不单有石砚、瓦砚,而且出现了玉砚、陶砚、漆砚和青铜砚。它们或方形或圆形,或山形或龟形,有的还带有三足。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砚面世后,由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向更多足发展。隋代时砚足多达12只,或兽足或兽首;砚面也由平坦向微凸发展,面凸起成圆顶状。到唐代,砚足更多,基本上完成了由多足向圈足或无足的过渡。

歙砚 宋 长22.3厘米

此砚整体造型如古代之俎,虽不加繁复的雕饰,却古朴韵味十足。从造型、年代、用材诸方面而言,都是绝好的收藏品。

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 清乾隆 长14.3厘米

歙石质地,椭圆形。砚堂光素滑润,墨池为弦月形,如海月初升之状。砚首壁刻楷书:“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砚背题乾隆御题铭。

端砚 “玩古”而藏砚者,如若没有端砚在室,行内人便会嗤之以鼻。端砚是中国名砚的代表,它在中国砚中龙头老大的地位从来就不曾动摇过。端石石质坚实细润,产于广东端州高要(今肇庆)斧柯山,端州之石所制之砚为端砚,但同为端砚,质地和花样却差别很大。端砚上的纹彩和石眼是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端砚的纹彩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玫瑰紫、胭脂火捺、猪肝紫、冰纹、翡翠、金星点、金银线、马尾纹、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墙青花、蛤肚青花、蚁脚青花、点滴青花、鱼仔队青花等,文人雅土们穷其辞藻,把端砚形容得百花齐放。端砚的石眼名称也很多,如鹦哥眼、鸡翁眼、猫儿眼、鸲鹆眼、绿豆眼等,其中以猫儿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线。总体上我们将其分为活眼、死眼和泪眼。活者眼瞳外有数重眼晕;死者瞳外无晕且内外焦黄;泪者整眼朦胧昏涩且眼下见滴水状。活眼又以晕层愈多愈青碧且直径在1厘米以上为极佳,死眼居其次,泪眼为再次,但有眼端砚总比无眼端砚要好。

砚岗 是指砚堂中间稍高的部分,由此向四周渐渐变低,这样研墨时墨汁可以随时向四周低洼处流下而贮存起来。

砚背和砚侧 砚背,砚的背面,与砚面相对应,又叫砚底、砚下、砚阴、砚后,人们镌刻铭记诗词常在这一部位。砚侧,又称砚旁,指的是砚的侧面,也是人们镌刻铭记经常选择的部位。

怎样养护砚 一方古代名砚,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在国际古玩市场上,一方古代名砚的成交价高达数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真可谓“价胜金玉”。因此,砚的养护显得十分重要。根据砚的特点应从4个方面进行。一、使用。砚的使用,主要是磨墨。明代杨升庵说:“新墨初用,有胶性并棱角,不可重磨,恐伤砚面。”使用新墨时,应在砚堂施水,轻轻地旋转墨锭,待墨浸泡稍软后再逐渐加力磨墨。二、养护。首先是洗砚,砚使用后,应及时洗涤,不能留存蓄墨,以免因墨干燥龟裂而燥损砚面。古人云:“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砚”。用砚磨墨后必须用清水洗去砚上的积墨,将砚置于木盆内(不能用水泥盆、瓷盆洗涤,以免碰伤砚),用丝瓜瓤或莲房壳慢慢洗涤,洗去墨垢,又不伤砚,以皂角清水洗砚最佳。最后将洗涤干净的砚取出风干,放于砚匣内。在砚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换,以滋养砚石,保持砚之莹润,砚堂不能有水,以防久浸不发墨。三、收藏。将砚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易干燥,日晒也易使砚匣干裂。在玩赏时,桌上宜铺毛毡,不可使砚接触金属或玻璃器物,更不可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四、配匣。古人云:“砚无床,不称王”,其意是说一方佳砚必须配制好匣,砚放于文房书斋,流传久远,砚匣具有美的观赏价值和坚固的实用性,起到对砚的保护映衬作用,使匣“与砚同寿”。

端石雕云龙随形砚 明 19×12.5厘米

此砚选用端溪上等子石制成,敲击时发出木音,质地坚实、细腻、温润,故而“贮水不耗,呵之即泽”。美砚的纹理尽显其上,锦上添花的是其右上角有一圆而有睛的石眼,更是美轮美奂。

 

端石雕云纹砚 清初 22.5×24厘米

端石材质厚重硕大,纹理细腻润泽。随形刻云纹,流畅舒展。砚背刻数十字,文字雕刻规整流畅。

端石睡云龙纹砚 清中期 20×17.5厘米

端石材料厚重,石质细腻。上端刻云龙纹,背刻山水楼台,古柏苍松。构图疏密有致,雕工遒劲有力。配木盒。

端石雕松纹砚 清中期 23×20.5厘米

该砚石质地细腻温润,火捺极为明显,砚池随形雕刻而成,典雅古朴。砚背雕苍松纹,纹饰流畅细腻。此砚从石质到雕工,均为端砚之上品,十分少见。配木盒。

黄任款鱼形端砚 清乾隆 24×13厘米

  端砚台,形制端正,呈鱼形状,上部砚眼巧制鱼头,下部雕鱼尾及海水纹,其质细腻滋润,底部题黄任诗一首,为端砚中罕见珍品。配紫檀木盒。

洮砚和松花石砚 黄河上游有一条叫洮河的支流,源自甘肃、青海相邻的西倾山东麓,经岷县而北折,入临洮县去永靖县城左流入黄河。其上游洮州(今临潭县)附近河段产一种石头呈绿蓝色,近似绿松石的颜色,多带回形、曲形纹,质地细腻但不坚,制砚极佳,当时人称其为洮砚。从唐代发现洮河石可制砚到明代洮砚衰减,极盛时期只在唐代,今日传世或出土的洮砚十分罕见。洮砚之石采自洮河深水处,洮砚中的鸭头绿、鹦哥绿二品均碧绿润泽,石理中有回曲纹的纹丝,或如波翻浪滚,或似云涌霞飞,雅丽自不必说,还柔嫩得令人怜爱。除这种最为清丽动人的绿洮石之外,还有一种红洮石,色彩有些浓艳,较为稀少,不如绿洮石常见。但绿色石砚并非洮砚一家,绿端砚、绿松花石砚、绿贺兰石砚、绿易县石砚等各有千秋,区别时要细审纹理,并看是否有绿洮石中常见的微量黑色墨筋或墨点。

红丝砚 端砚、歙砚尚在悄然崛起时,唐代发现在青州(今临驹县)沂山麓老崖固的红丝石已成为制砚良材,在宋代曾长时间独领风骚,被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列为天下名砚之首。红丝石砚之所以称为红丝砚,是因为石中见红丝多者达十多层,或紫地,或橘黄地,华丽和谐,十分悦人眼目。红丝砚不但美轮美奂,且质地优良,研墨液如油,蓄墨色似漆,匣藏不干涩,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红丝砚内蕴天然的纹理和色彩,千姿百态,独具特色,或似山水云雾,或如阳光月晕,或类人物兽禽,有的像裂而不断的冰痕,有的则是旋转不绝但又层次分明的丝纹。其色泽品种也是多种多样,有紫红地中灰黄丝纹、黄丝纹、红丝纹等。 砚边和砚额 砚边,又称砚唇、砚缘,是砚堂周围略高的边缘部分,是砚的外轮廓,好像砚的堤坝。砚额,又叫砚头,是砚上部较其他三边砚唇更宽的部位。砚的主要工艺雕刻、纹饰一般在此表现。

识砚六法 一、看,看砚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等。如果砚已经修补过,其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总会有些差别。二、摸,拿到一方砚,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模起来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觉,则说明其石质较差。三、敲,将砚面用五指托空,轻轻击打,或用手指弹砚,闻其声。若为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体现出端砚质地的嫩与老。而歙砚敲击则以清脆的“铛、铛”金属声为量好,如果发出“噗、噗”的声音,就说明该歙砚多泥质,或石质有暗伤痕,为下品。四、洗,砚最好要经过清洗再辨认。尤其是古砚因砚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砚的自然美纹,也分辨不清砚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砚的墨痕,看砚石是否有伤痕和修补过的痕迹。五、掂,用手掂砚的分量。同样大小的石砚,一般来说砚石重的胶结紧,颗粒细;轻的说明胶结松。掂的方法尤其对歙砚比较适用。六、刻,一方砚的好与差,首先考虑的是石质的好坏。对砚石熟悉者只要在砚石上轻轻地刻上几道,马上就会辨别出砚石的优与劣。

山东红丝砚 明 17×11.7厘米

山东红丝石,长方形,回纹边框.墨池自然下挖并雕麒麟纹,形制古朴端庄。底边均有刻铭。

青州红丝灵芝砚 清中期 12.3×7.2厘米

青州红丝灵芝砚 青州红丝石,砚质滑润细腻,纹理自然情美,端有刻铭。砚池中有一灵芝生成,其光芒般细腻的射线形装饰纹,证明着它的宝贵与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