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泉深度解析:春秋至南北朝时期的制玉钻孔与镂空工艺

发表时间: 2023-08-16 08:49

春秋中晚期,金属铁出现了,但制玉工具还处于铜工具和铁工具并用的时期,至汉代铁工具最终取代了青铜工具。本文主要讲解春秋至南北朝时期的钻孔与镂空工艺。

故宫博物院馆藏战国龙凤玉璧

01、钻孔工艺

此期的钻孔技术因钻杆式工具的应用,制玉效率大幅提高。钻孔的工具由铜发展到铁,因为硬度提高,磨损率低,钻孔技术发展到了极致,不但可以钻较细长的内孔,且孔璧很直,外大里小的喇叭口形状已基本不见,但双面对钻时也会出现台阶痕。战国、汉代墓中出土的玉珠、绿松石珠等。

南越王墓出土的汉代玉璧

大口径的金属管钻出现于战国以后,最大直径可达三四十公分,可以琢磨玉璧的外轮廓,所以此期玉璧外廓大都可见细密的旋痕。相较于史前大多采用磨角为圆的方法制作玉璧外缘而言,圆整了许多。南越王墓出土的最大一件玉璧直径达33.4厘米,内外孔璧均有丝丝平行细线纹,应是使用大口径管钻钻孔的痕迹。陕西西安枣园南岭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外直径达43.2厘米,也有管钻的旋痕。管钻工具的进步,为战国、汉代出现如此多的玉璧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西安枣园南岭汉墓出土的汉代玉璧

管钻裁切下来的边料也可继续做成玉佩饰或玉觿,也有被保留下来雕琢为玉璧的出廓纹饰。在安徽长丰杨公乡战国墓出土的玉觿,长11.5厘米、宽2.5厘米、厚0.5厘米,玉觿呈弧形,为制作玉璧时留下的外边料制成。

战国玉觿

管钻、桯钻工艺除打孔以外,还被广泛应用于玉器工艺的其他方面。如利用管钻去料,成型,利用桯钻掏雕活环,也有使用细小桯钻在玉器上刻划纹饰的。战国晚期到汉代,器皿类玉器明显增加,这是熟练运用管钻工艺进行掏膛的结果,故深腹的器皿常常留有管钻痕。如故宫博物院藏汉代夔凤纹玉卮,高12.3厘米、口径6.9厘米,玉卮带盖,器身减地浮雕夔凤和谷纹,内膛以管钻掏雕。说明这一时期器皿掏膛制作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汉代夔凤纹玉卮

02、镂空工艺

战国时期,镂空技术被大量的应用于玉器雕刻之中,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主要用于片状器物的镂雕,同时也出现了少量立体镂雕作品,其工艺风格一直影响到汉魏时期。

镂空方式如前期一样主要还是先打轮廓线,再穿孔定位,然后加金属线锯拉切成各种形状,也有以钻孔组成镂雕的一部分。金属线状工具使用时将线锯固定在弓形把手的两端,以手握弓把来回拉动,故常在切割面上留下细密的直线痕迹。

战国玉兽面纹璜

故宫博物院藏的战国玉兽面纹璜为例,该璜长17.1厘米、宽7.4厘米、厚0.5厘米,此璜佩有一对,为成型对开法制成。玉璜兽口部及出廓部分镂空,镂雕的弯钩处十分锋利,先以管钻穿孔,再以铁丝穿入搜拉,边角线流畅,显示了金属铁丝锻工对尖角处理的利落。这也是战汉时期镂空工艺的一个特点。

一些打磨不十分精细的汉代剑璜,孔内常会留下一道道细密的直线痕,有时也会留下穿孔的痕迹。这一般是用馊弓子方法馊出的,是金属铁丝运用的结果,尖角利落。有时也会用一种较粗的金属条锉拉,这种工具也被称为“拉条”。

03、作者简介

姓 名:王建泉

资 质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宝石学家。

执业资格:人社部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中国收藏家协会 会员。黑龙江省辽金文化博物馆 研究员。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 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古玉材质溯源。

作者:王建泉

注: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制玉工艺、《解读中国古代治玉的五个时期》和《中国古代治玉工艺》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