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如何「玩」石的?揭秘收藏家的秘密

发表时间: 2024-01-01 10:13

清代初期,寿山石开采再度兴盛, 涌现出了许多寿山石收藏家。


文人高兆曾在《观石录》中提及了清代初期的寿山石收藏群体,如「陈越山二十余枚」「林道仪甘黄无瑕者数枚」「彭十厓凡五十有一」「王君宠十八枚」。


学者毛奇龄亦喜爱收藏寿山石,他根据自己收藏的四十九枚寿山石录为《后观石录》一卷:「通记得四十九石。大㮣上者十三,中上十四,中十二,中下十。偶于谛观之次,共录一笺。」

《凤衔灵芝》寿山高山石方章

两篇文章皆以充满想象的语言细致描绘了每一枚石头的外形。绚丽之至,以致今人隔着遥远的时空仍能观此一鳞半爪,从中也可窥见当时寿山石收藏家的趣味在于其颜色、纹理和质地。


自《后观石录》问世以后,「田坑为第一」成为了寿山石的鉴藏标准,加上康雍乾三代帝王对田黄的特殊青睐,收藏圈内很快掀起了「田黄热」潮流。

黄应煜作《一鸣惊人》寿山银包金田黄雅玩

比如清道光年间的一位收藏家吴大澂在他的日记中,提及见到白田石的情形:「居停吴平斋太守留榻以待……出示田黄印章三十余方,皆极精珍品,中有田白数方,质尤温润而明净,微带萝卜纹,从未曾见。罗列几案间,炳烛而观,令人银海生花,应接不暇。世间珠宝翡翠,不足珍也。」这位吴平斋太守的田石收藏规模令人叹为观止。

《乘舟夜游》寿山田黄石章

上至王室贵胄,下至文士庶民都对田黄推崇备至。晚清时期的田黄收藏家陈亮伯在《说印》中就曾提到:「田黄、田白为世所最珍,究其出处,言人人殊……近来田黄之佳者,价至每石一两换银四十余两。而田白一种,尤不经见。」


在社会不同群体的推动之下,田黄甚至成为了身份的一种象征,充满了关于地位、财力、权势和格调的复杂意味。此时,对于寿山石收藏来说,「名品」意识已经根深蒂固。

林寿煁作《闲情雅致》寿山坑头石摆件

及至清代末年,富甲一方的寿山石收藏家诸如龚易图、陈宝琛等人专门延请有名的雕刻艺人到府中为其刻石,「(林元珠)中年客陈宝琛、龚易图家数年,得馆清宫藏宝图录及古代名家真迹......艺技大进。」(《印石辨》)这种藏家和雕刻艺人双向互动的秀工制度在寿山石藏家群体中的流行,意味着藏家对寿山石雕刻艺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过人们百年以来的摸索、品鉴、玩赏,关于寿山石收藏的方向和理念,渐渐清晰起来。

林飞作《皆大欢喜》寿山荔枝洞石摆件

进入当代之后,随着开采技术提高带来了丰富的石种,寿山石市场流通渠道的拓宽以及专业鉴定交易平台的出现,人们对寿山石的认识更加深刻,藏家们开始有目的性的构建自己的收藏体系。


寿山石的材质和雕刻依旧是当代收藏关注的重点。藏家通常根据自己的眼力、购买力、经验和喜好,对形色不一的寿山石的品相和质地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印章、雅玩件、山子、人物坐像等丰富题材,逐一完善、多元化收藏类型。

徐丹作《醉春风》寿山芙蓉石对章

对于作品的雕刻技法来说,有经验的藏家不会盲目跟风,而是会仔细评估作品背后的创作者是否具备成熟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作品在收藏市场上是否具备持续的热度。


例如,经过官方权威认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作,或是林清卿的薄意、陈达的文玩、郭家工的古兽之类的经典,往往受到收藏家的大力追捧。不过,即便是名家之作,也要是步入成熟阶段后的重要作品,才能进入收藏清单。

陈达作《龙纹文字》老挝石章

成熟的收藏家还会精心考量寿山石艺术品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他们既把握「过去」,也仰望「未来」,从传统经典到当代审美新气象,让自己的收藏形成一条贯通的文化脉络。


毕竟,置身于这条不断发展变化的「河流」里,试图将其引流入个人「收藏」之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