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京西古村落非遗的演变(三)——妙峰山庙会与民俗信仰的文旅魅力

发表时间: 2019-08-06 18:19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山、河之间,仿佛定格于古老画面——皇家的三山五园熠熠生辉,也有星罗棋布、属于民间的一村一景。故宫的瓦,颐和园的石,在古道中回溯,都来自京西古村落手艺人的掌间。有形的资源与无形的信仰,凝结为今日散落民间的非遗技艺,上演着各自兴衰命数。

有别于靠山吃山、依赖有形资源的非遗技艺,也不同于服务皇家的精工细作,国家级非遗妙峰山庙会是属于民间的节日。据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包世轩介绍,妙峰山是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的民众信仰中心;早在1925年顾颉刚教授就曾在此开创了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之先河,妙峰山因此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发祥地。

历经300余年,基于信仰与学术的魅力,妙峰山庙会每年吸引十余万游客慕名而来。

盛夏7月的妙峰山景区是一派热闹后的宁静。阳历5月5日-20日,这里刚举办了上世纪90年代恢复后的第27届妙峰山庙会。“今年有来自各地的七八十个香会组织进行表演和布施。各个香会组织以‘车拢自备、茶水不扰’为宗旨,延续了自筹资金志愿参会的传统。”妙峰山庙会传承人、会首王德凤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了庙会特色。

旧时前来参加庙会的人们沿五条古香道而来,之后汇集涧沟村,到达金顶处。北京商报记者来到妙峰山县政府附近的香道,看到岩壁上刻有浮雕,记录着运输、进香等情形。

据了解,每年本着志愿奉献而来的香会组织,一次的花销大概要两三万元。加上十余万游客的前来,都给当地带来商机。有村民称此庙会为“庙秋”,意即像秋收一样,每年开庙会前自制草帽、团扇、花篮以及各种花鸟鱼兽等玩具,或其他象征吉祥的手工艺品。

当地村民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妙峰山庙会的引流,还带动了当地特产玫瑰酱、玫瑰精油等的销售。当地的玫瑰种植有500年以上的历史,知名品种重瓣红玫瑰被称为“华北一绝”。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的妙峰山庙会,也正值涧沟村玫瑰花海的盛开、采摘季。在很多游客眼中,妙峰山庙会已超出了宗教的范围,扩展为一项包容甚广的民俗娱乐活动。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妙峰山景区周边有农家乐10家左右,个体摊位40多家。长期以来因交通不便等因素,住宿与餐饮体验并不成熟。有旅友告诉记者:“参加妙峰山庙会,从地铁苹果园站下车后乘坐892路到涧沟村下车就到,我选择当天来回,因为山里并没有什么条件好的民宿。单位组织50人的团建想来景区聚聚,都得分几家住。”

在走访景区周边过程中,门头沟区委宣传部部长张金玲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今年起门头沟和西城区有结对帮扶的协议,我们将西城支持的4亿元资金投入精品民宿建设。之前人们来参加庙会或者游览周边,往往是没地住,或者吃不好。门头沟区今年重点选择32个村,其中包括妙峰山一些村庄,把农村闲置的农宅流转起来,通过和旅游公司合作来打造精品民宿。”

今年的妙峰山庙会盛况一如往年,但其背后也悄然迎来了景区归属的变化。1998年,妙峰山与潭柘寺等一起作为旅游资源捆绑上市,注入北京文化(彼时为京西旅游),承包经营期限至2019年6月1日,现在景区回归门头沟区委区政府。据了解,眼下正在盘点税收、安置人员等过渡阶段。包世轩指出,此前妙峰山庙会在开发中也有将传统文化庸俗化、世俗化的现象,期待随着归属的变化,日后在研究与开发上能够有所规范。

谈及景区由上市到归于政府管理后对庙会的影响,马骐谈道:“最大的变化可能在于对妙峰山庙会衍生事物的研究以及支持会加大。以前的管理可能侧重当地的单个项目,下一步要用多元视角发掘这个民俗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围绕民俗学的发祥地这点,明年一定会做文章。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唯一供奉‘梨园’祖师李隆基像的喜神殿就在妙峰山。以妙峰山景区为核心,有许多内容有待梳理和释放能量。”